明天讀書_#17:究竟錢是什麼?必須要懂的《金錢的價值》!

錢,是現代人類生活難以脫離的東西。
錢,可以用來交換生活所需的大部分東西。
錢,是幾乎沒有人不渴望的東西,擁有錢彷彿無所不能。

但你有沒有想過,錢,究竟是什麼?錢的價值,又為何而來?

明天讀書,金錢的價值



今天明天讀書要分享的書籍《金錢的價值》,就可以替你解開這個當代人不能不知的問題!
這本書講解其實很充實也很精練,從貨幣的歷史、功能到這幾年的狀況都有帶到,不過我這邊會再更簡化內容,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再去把書找來看!

作者Rob Dix是一個英國知名財經Podcaster,也是財經類暢銷書作家。雖然他是興趣出發,但我覺得這本書講地繪聲繪影,應該是滿有參考價值的。

錢是什麼?

我們先統一一下用詞,在這本書和接下來的說明中,「錢」,或者「貨幣」,指的是可以用來交易換取服務或物品的東西,而不僅是單指美金或新台幣。

錢,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和彼此交換的渴望。

錢之所以是錢,作者認為要具有三個功能:
  1. 交易媒介
  2. 計價單位
  3. 價值儲藏

滿足這三個功能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錢,可以發揮錢的作用。

在歷史上,以貴金屬製作的硬幣有非常長一段時間被作爲主要的貨幣來使用。
這是在世界各地的許多人類社會中,都各自發產出來的貨幣系統,其中,最有普遍價值的,就是黃金。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黃金憑什麼能夠取得貨幣的地位?

黃金的價值

  1. 純度容易測試,可以確保每一塊黃金都是相同的
  2. 極為耐用
  3. 可以分割,方便不同規模的交易
  4. 便於攜帶
  5. 易於辨識,容易加工成硬幣
  6. 具有稀缺性,黃金只能從大自然中挖取
其中,稀缺性無比重要,因為人們不會想要用自己的心血去交換一個毫無稀缺性可以隨意取得的東西。

高度的稀缺性,讓黃金的單位價值極高,因此交易時不用用到很多很重的黃金。

作者認為黃金和比特幣,是兩個擁有非常優良貨幣特性的物品。
黃金,有時候會作為工業原料使用,也可以作為飾品,但其實大多時候本身並沒什麼用處。

比特幣則來自區塊鏈技術,說穿了,就是一個不斷更新,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儲存在網路上的記帳系統,甚至不是實體存在的物品,並不具有真正的價值。

從這兩個東西,我們可以看到「錢」本身有沒有價值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錢要能拿來做交易。

錢,是為了滿足人類和彼此交換的渴望。

金錢的存在,是一種社會現象。

金錢,很可能是一種「編造」而出的社會結構。

不過隨著貨幣和人類歷史的演進,當代社會最主要使用的貨幣,已經不再是黃金或其他貴金屬——而是國家貨幣。

像是新台幣、美金、英鎊。

那麼,國家貨幣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國家貨幣的價值

國家貨幣為什麼有價值?

作者的論點有兩個,
一是國家貨幣由來已久,人們已經使用習慣了。
二是國家政府只接受以該國國家貨幣繳稅。
每個國民都需要繳稅,就必須擁有國家貨幣,這也是政府對貨幣控制權的來源。

除此之外,其實目前的各國貨幣本身也是幾乎毫無價值的⋯⋯就跟黃金或比特幣一樣。

(本書作者在書中講了一大段的金錢歷史,不過礙於篇幅我就不提了,只是真的滿精彩,很推薦一讀!)

在歷史上,人類曾經採行「金本位制度」。
也就是可以拿國家貨幣按照一定比例去銀行兌換黃金,使國家貨幣的價值因而和黃金掛鉤。
但這種「金本位制度」目前已經「暫時」取消了,依現狀來說,金本位制度也已經不可能恢復。

所以即使是美金,當今被認為最穩定、最受愛戴的國家貨幣,也可以說是毫無實質價值。

那麼他是否具有錢的三種功能呢?
  1. 交易媒介
  2. 計價單位
  3. 價值儲藏

由於這本書作者是英國人,英鎊的歷史資料也很豐富,至今也是強勢幣種之一。
所以他這邊先以英鎊為例子,但基本上,美金,和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國家貨幣在過去一百年(尤其是一九七零年、二零零八年次級房貸危機和二零二零年疫情危機)所遇到的狀況,都是差不多的情況。

英鎊,作為交易媒介和計價單位當然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在價值儲藏上,就似乎可以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作者在這邊,先展示一張以英鎊對英國房地產價格指數的走勢圖(下圖左)。


金錢的價值書中的圖表兩張


從1970到2020年,這50年間,英國房地產的價格提升了50倍。

當然,我想大家的第一直覺跟我一樣,一定會覺得房價本來就會一路飆漲,就跟物價飛漲一樣,理所當然。
房價高昂,年輕人無法負擔,這也是台灣新聞媒體上常常在討論的問題。

但是在這張圖中,還有第二條線,那就是,如果改成用黃金來計價呢?
再怎說,18世紀的英鎊也是金本位制度,原本的Pound就是用來描述貴金屬的重量。

很神奇的是——黃金計價的英國房價趨勢——幾乎就是一條水平線,相比英鎊計價可說是完全沒有在動。

這一點,在美國也有相同的情況。

也就是說,假設在1970年,如果存在有一間英國的房子。
你可以使用一塊黃金去交換,也可以選擇用10000英鎊去交換,但你當時沒有選擇去交換。
到了2020年,同樣的這一間房子,你仍然可以使用等重量的一塊黃金去交換。但如果你想要用英鎊去購買,你就要拿出50倍之多的英鎊,也就是500000英鎊才能取得。

換句話說,在英國和美國,房地產實質價值相比黃金實際上幾乎沒有上升。

——是英鎊和美金實質價值大幅貶值了。

而這並不是只有房價如此,在購買任何貨物上,國家貨幣的「購買力」在過去的一百年很明顯的大幅下降。
試想,在過去一百年,受惠於新技術發展,很多貨物的實質生產成本其實應該還是下降的。

因此,就貨幣的儲藏價值來講,國家貨幣明顯遠遠不如黃金。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中一個原因,當然就是通膨。
而且是政府機關刻意的通膨。

過去幾十年,大部分國家的政府都很努力地將通膨控制在2%左右。
作者認為這裡面有三個原因:
  1. 首先比起通貨膨脹,政府更擔心的是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後,經濟學家相信消費者會傾向延遲購買,市場需求降低,進而影響到企業盈利⋯⋯最後就會造成人民失業。
  2. 主流經濟學家相信,通膨可以適當促進經濟發展,因為購買力不斷下降,就會促進消費或投資。
  3. 最後,是因為通膨有利負債的人,而持有最多負債的就是企業公司和政府自己。

但通膨的代價就是,一般人常常會在誤以為國家貨幣的價值恆定不動時,不知不覺間不斷地流失自己的購買力。

政府要控制通膨——最直接地手段就是「創造貨幣」。
原本,有金本位制度的約束,創造新的貨幣就要有對應的黃金儲備。
但金本位制度消失後,創造貨幣就沒有了枷鎖。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也需要有更多的貨幣來用於交易,不過,究竟要怎做?
怎麼決定和控制市場上流通的金錢量才不會導致過度通膨造成民不聊生呢?

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作者認為,就算是最頂尖的經濟學家或超級電腦都很難給出答案。政府高官們也只能一邊摸索,一邊前進。



讀到這裡,我個人是覺得滿震撼的。
我開始覺得會不會房地產的價值其實根本沒有提升,只是我們手上的新台幣縮水太嚴重了。

所以出於我個人的好奇,我嘗試做了一張台灣版本的房屋價值對應新台幣和黃金的價格指數圖。
我取用網路上可以找到的「信義房價指數」和一檔黃金原型ETF——GLD的歷史資料為主要參考,稍微處理一下數據,做了一張圖,不過因為數據的時間不是很長,可能就沒有很好的代表性。

我將2001年第一季的數據標準化為100,供大家參考。
從2001年到2023年,短短22年間,信義房價指數成長到420%,但如果改成以黃金計價的,房屋價值的趨勢基本也是平的。

台灣信義房價指數對黃金價格處理(2001為100)

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有可能,其實當代年輕人抱怨建商、炒房投資客或財團其實是一件有點不太合理的事情。
因為相比黃金,房屋價值根本不算是特別高——高房價的問題,似乎出在別的地方?

創造更多的貨幣

如何創造更多貨幣

要怎決定要有多少貨幣呢?或許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市場自己決定。

為了避免政府濫用創造貨幣的權利。
目前主流國家,都是交由一個號稱獨立的「中央銀行」來統籌貨幣發行。
這些中央銀行都是由經濟方面的專家所組成——他們的工作通常會有兩個,一是穩定物價,二就是發行貨幣。

以英國來說,中央銀行就是英格蘭銀行。

不過可別以為,在中央銀行裡,就是有好幾台機器在不斷印製新的英鎊。據作者所言,各國中央銀行平常,是不會真的自己去創造貨幣的。

實際上在創造貨幣的,是商業銀行。

更有趣的是,商業銀行也沒有在印鈔。

他們創造貨幣的方法,大概遠遠跟你我想像的不一樣。

商業銀行是透過放款來創造貨幣。

當有人要跟銀行借錢時,銀行可以直接在那個人帳戶中憑空生出錢來,透過電腦系統輸入一串數子。
帳戶裡,就有錢了。
就這樣,不需要印製鈔票的時間和人力,貨幣就進入了市場。

不過當有人把銀行貸款還給銀行——創造出來的貨幣就消失了。

所以平衡商業銀行的借貸市場,就是在平衡國家貨幣的發行和回收。

英格蘭銀行能做的,則是透過「基準利率」來控制貸款市場。
商業銀行會將錢存在英格蘭銀行中,並依照基準利率獲得利息。
一但調整了基準利率,商業銀行為了自己的盈利,就會跟著調整放款的利率,因而影響客戶借貸和還款的意願。

低利率時期,人們會傾向向銀行借款投資,創造更多的貨幣出來。
高利率時期,人們會傾向把更多錢還給銀行,流通的貨幣消滅。

不過實際的經濟現實當然沒有這麼單純,商業銀行也可以調整自己的盈利比例。
而當大環境的前景不好時,就算放款利率低,想要跟銀行借錢的人可能也不會太多。銀行也可能沒意願借錢出去。
很多很多沒有人知道的因素,都會彼此影響。

在經濟學很有趣的一點是,人們沒有辦法像做實驗那樣控制變因,然後重來一遍。
永遠都不可能明確的證明,通膨會在何時上升多少,又是因為什麼事件而造成的。

量化寬鬆:創造更多的貨幣

所以⋯⋯在情況不好的時候,確切地說就是二零零八年的次級房貸危機時,英國和美國發現降低了利率,還是沒有更多的人想要借錢。

新的錢沒有被創造,舊錢又因為還款而消滅,造成通貨緊縮。

危機到來時,政府可以選擇放著不管,等到經濟衰弱在重新復甦——但代價很可能就是會丟政權。
因此在民主國家,政府機關通常會選擇用盡一切辦法去救——但面對歷史上從來沒出現過的經濟問題,救要怎救,沒有人真的知道。

英美的央行想出了一個新的辦法——他們要創造更多的貨幣——也就是「量化寬鬆」。

要實施量化寬鬆,央行打破以往不自己創造貨幣的傳統。
英國和美國的央行親自創造貨幣,接著使用這批新創造的貨幣,去購買市場上已經存在的資產,主要是該國政府的債卷。

對政府而言,買來的債卷的利息是自己支付給自己,左手換右手,實際上影響很小。
但在市場中,新的貨幣就成功流入。

英格蘭銀行在一份報告中預想的是,因為政府收購債卷,債卷價格會因而提高——債卷價格提高,會帶懂各種資產價格上升,這樣擁有資產的人就會覺得自己變有錢了,就會願意出來消費,促進通膨。銀行也會因此更願意借錢給別人。

同時,實施這種積極措施也是在向國民宣示,政府會很努力來控制通膨。

不過原本,大家覺得經濟危機只會是短暫的。
等通膨上升,量化寬鬆和低利率就可以退場,然而在2008年之後,英美的經濟狀況都沒有真正回到2008年前的盛況。

這種低利率和政府每年發行越來越多債卷籌備資金的狀態,成功維持住了生活。
不過同時也有點緊繃⋯⋯因為這有點像是在拿緊急手段過正常生活。如果又發生了什麼危機,利率卻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

央行就等於失去了一直以來維持通膨的手段。

而當二零二零,新的疫情危機到來時。

全球更多國家採行了量化寬鬆的政策來面對危機。
面對疫情造成的立即性危難,國家更需要馬上有錢來幫助國民或企業度過難關。
原本就利率極低的英國、美國和歐洲,需要採行更激進的作法。
以英國來說,他們像上一次的量化寬鬆一樣,創造新貨幣用於購買市場上的債卷,但同時,政府又發行了相當價值的新債卷來籌備資金。

幸好,結果似乎是好的。

但是,在疫情之後,通膨直接反轉大增,然後失控了。

沒人可以確認通膨失控的原因有哪些。或許和英美採行的積極量化寬鬆有關,但也有可能無關。

接著呢?

時間來到現在,我們看到主要國家政府透過升息,試著要把通膨打下來⋯⋯目前效果如何,還是有待觀望。

羅伯眼中的未來

這本書的最後,作者羅伯寫下他自己的預想和建議的投資方向。

羅伯認為,低利率和高通膨基本上仍然會是未來十年世界經濟的走向。

主要原因是,這對政府是最有利的。

各國政府已經習慣了低利率的好處,透過低利率的國債來維持政府的支出——在1970年代後,這種趨勢就越來越強大,不斷發新債,政府赤字越來越大,很難想像會有逆轉的一天。

政府的負債多到一旦利率上升,要付的利息就會顯著增加,嚴重的話可能就會破產。
當然在那之前,更多的民間企業也會破產,在目前高借貸的環境,調高利率有可能會引來席捲全世界的經濟風暴,造成各個市場崩潰。

主流國家的民選政府很難放任這種事情發生,所以利率應當會維持低位。

高通膨一樣是對政府有利的。

因為政府的債很多,通膨會降低債務的實質價值。
同時,中央銀行對抗通膨的主要手段——「調高利率」已經很難再實施,可以說,政府其實也無能為力。

大概,央行官員最期待的就是上新聞喊喊話就可以把通膨控制住。

在這種高通膨、低利率,且通膨大於利率,因而「實質負利率」的時代。作者提出了五項資產管理的建議:
  1. 不要想著用儲蓄增加財富
  2. 負起責任地承擔債務
  3. 謹慎對待固定收益投資
  4. 投資實物資產:大宗商品、房地產、基礎建設
  5. 平凡地投資股市
當然,這一定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的原則,僅能作為參考。投資短中長期也都一定會有波動和損失風險。
想知道具體細節,請大家去找書來看囉!

明天明小結語

這本書對我而言很精彩,用字淺白活潑。闡述了我過去完全不知道的創造貨幣歷史,讀完覺得非常有收穫。

我個人覺得這種低利率、高通膨、加上政府不斷增加赤字的狀態,其實很難說是個健康的樣貌。
很有可能會在某個大家都沒有想到的地方突然就出狀況,整個失控,進而發產出全新的危機。

《金錢的價值》書中也有提到,當人類使用的貨幣系統要從一個系統轉換成另外一套系統時,很難不造成某種社會衝擊。
就像當初美國政府終結金本位,改成現在這種類似「國力本位」的貨幣制度,其實,也才過了短短五十年左右——說不定,我們很快就能看到「國力本位」的貨幣制度被下一個新的貨幣系統給取代。
那個系統會是什麼?沒有人真的知道。

高通膨,低利率的環境,其實對於儲蓄者和低資產階級而言,是很具有傷害性的。
高資產階級有能力取得極低利率的貸款,進而擴大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

讀到這邊,或許各位朋友會覺得以美國政府為首、各國央行經濟領袖是不是做了很多糟糕事,才讓我們一般平民要面對這充滿困難的未來,實質購買力一年比一年低。
但我覺得這其實都很難說,因為真的很有可能是,如果各國的政府和央行不做事,或者做了更糟糕的處理,平行世界我們會處於更險惡的狀態。

實際上也有不少人是有政府的幫助才挺過之前的疫情,才能撐過二零零八年的日子。

當然,也沒有人肯定,未來會怎樣。

十分推薦這本書作為一個基礎「金錢概念」的建立。

閱讀吧!為了讓明天更好!讓社會變更好!

______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