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讀書_#16:DIE WITH ZERO,把錢花光!最佳化你的人生體驗!

「你最大的恐懼應該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時間,而不是『當我八十歲的時候,我還剩多少錢』。」

Die With Zero書封



DIE WITH ZERO:Getting all you can for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中文書名是《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我深深覺得,這本書應該會是我今年讀到最喜愛的一本書。
也是明天明真的打從心裡第一次覺得,可能有那麼一本書,是必須要用力推薦給所有人看的。

可能,就是這一本了。

比起中文的副標,我覺得英文的GETTING ALL YOU CAN更貼近這本書的主旨。
在我看來這本書,討論的遠遠不止是財務思維,而是長遠的人生觀。

我認為,
DIE WITH ZERO的核心概念是「人的一生是由體驗構成的」。
體驗,會化成回憶與成就,烙應在我們的人生上。
而要創造美好的體驗,需要健康、金錢和時間,缺一不可。

而因為在人的短暫的一生中,健康、金錢和時間是會變動的,所以應該要尋求最有效益的方式,來將「體驗」最大化。

這也就是為什麼,應該要DIE WITH ZERO,追求死前財產歸零,因為如果沒有在死前把錢花完,很顯然,你的錢就沒有轉換成體驗,沒有發揮最好的價值,沒有效益。



DIE WITH ZERO的財務思維

在我的認識中,目前長遠的財務規劃主要有兩種流派。

第一種,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規劃的規劃。
這是多數人,自然而然會採取的策略。

也就是找工作,提升收入,開源節流,閒錢投資。
買保險來避免意外。
一生就這樣讓財富慢慢累積,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左右就退休,開始過清閒的退休生活。

當然,沒有規劃的規劃也不是真的完完全全沒有規劃;還是有很多需要煩惱的地方。
最終能夠順利在年老時累積大筆財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這種財務思維的優點很自然,讓人舒服。
但走這條路線的成功者,往往在老年時擁有大量資產,但因為年紀和健康常常沒辦法真的用這些錢做點什麼,最後就是捐出去做公益,或留給家人後代。

第二種,是FIRE運動。
先想清楚自己人生的夢想,估算這一輩子需要多少錢,然後努力賺到財富自由,提早退休。
FIRE,來自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也就是財富自由,提早退休。

FIRE思維在實際應用時,常常建立在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4%法則,確保自己退休後有錢可以用。
當4%法則失靈時,可能就必須改成3.5%,或者在額外找一些收入來源。

但就算失敗了,這種以人生夢想為原則的大方向,仍然可以給每個人帶來不同的人生敘事。


而本書的Die with Zero,在我看來就是橫空出世的第三種財務思維。
而且是徹底翻轉過往人生觀的思維。

作者是Bill Perkins,比爾・柏金斯。一位對沖基金經理人、企業家、好萊塢電影製片和撲克玩家。當然,也是這本書DIE WITH ZERO的作者。

作者的主張跟FIRE一樣,重視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勝過金錢;並追求人生體驗的最大效益。

而花錢來得到人生體驗最有效益的時候——通常是在20-35歲,身體還健康硬朗的時候。

所以跟FIRE稍有不同的是,他鼓勵我們在這段期間不要努力存錢,甚至該努力去花錢換取體驗,追求僅有一次的青春。

在這本書開頭,作者舉了非常經典的寓言故事——「螞蟻與蚱蜢」。
螞蟻,工作勤奮,成功過冬。
蚱蜢,玩樂一季,結果面臨餓死的危機。

如果只看結果,我們自然會覺得勤奮的螞蟻是好榜樣,因為他可以靠自己活地更久。
但想遠一點,怎都沒有人問過螞蟻的生命中除了工作以外還有什麼?

對你而言,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難道只是工作?只是擁有大量的財富?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肯定不是吧?
工作跟財富,對大部分人而言,應該只是拿來追求某些人生目標的工具而已,而不是人生的最終目標。

人生的最終目標,應當是最求體驗。


體驗的記憶股息


我覺得這本書,最讓我覺得衝擊的章節,是第二章〈投資自己的人生體驗〉。

在這個章節,作者嘗試將體驗量化成數字,然後統整成圖表。
有點像是每年的財富累積圖。

今年,學會了怎麼做臭豆腐馬卡龍,加兩分。
今年,在路上搭訕了陌生人並成為朋友,加五分。
今年,和親戚去烤肉聚會,加兩分。
今年,人生第一次一個人旅遊,飛去日本玩,加十分。
今年,扶老奶奶過馬路,加三分。
⋯⋯
林林總總的各種體驗加總起來,就是今年的體驗價值。
無論你有沒有很努力在投資你的體驗,每一年都應該會有個或高或低的分數。

這就跟金融投資很像。
雖然體驗可能無法變現,但體驗,不才是我們人生最終的追求嗎?
這些每一年每一年的體驗,加總起來,就會是你的人生。
而且跟財富不一樣的是,你經歷過的體驗,永遠屬於你。

當你老後,你不會記得自己這一生到底賺了多少錢,你只會記得這些體驗。
當你死後,你會希望別人如何記住你?
「淨資產達到八千萬的人」?
「曾獨自前往日本冒險的人」或是「扶了五十位老奶奶過馬路」?
「臭豆腐馬卡龍店創辦人」?

量化體驗與記憶股息

投資體驗跟投資股票相似的第二個地方是——體驗其實是有股息的。
體驗不會消失,你也無法買賣。
但經歷過的體驗會化成回憶,烙在心頭。
在未來,每當你想起曾經的體驗,你就可以再度感受體驗的價值。
這些「記憶股息」,就是體驗的股息。
他們當然是不會太多,但是慢慢積累複利,也是一筆可觀的價值。

今年的你,扶老奶奶過馬路。
去年的你,談了一場深刻的戀愛。
前年的你,因為沒錢過著三餐泡麵的生活。

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在你離開人世之前,
這些或好或壞的體驗,都會不斷地滋養你的人生。
不斷地發記憶股息給你。

最佳化人生體驗


追求財富最大化,跟追求人生體驗最大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策略。

很多體驗要花錢,當然,人要能享受體驗,財富必然是一個限制因素。
但除此之外,健康跟時間也是絕對的限制因素。

金錢、健康、時間,三者組成一個決定人生體驗的平衡三角。

但每一個人手上的資源不一樣,想追求的人生體驗也不一樣;所以必須要靠自己去掌握自己的平衡。

作者舉例,
他年輕的時候,跟一個室友一起在美國金融業工作,當時他們的收入很低,沒什麼錢,過著很節儉的生活。
有一天,室友跟作者說他要去歐洲當背包客,為此不但辭去工作,甚至還借了高利的貸款。
室友問作者要不要一起去,當時的作者覺得他室友根本就是瘋了,拒絕了室友。
後來室友回來,雖然還是跟作者一樣坐著低收入的工作。財富也沒有變多,甚至變少。但作者覺得去歐洲冒險的體驗,讓室友整個不一樣了,就像是當了一回奇幻冒險小說中的主角。

到了作者三十幾歲時,作者發現,他很後悔當初沒有跟室友一起去歐洲當背包客。
三十幾歲的作者已經有錢可以去歐洲,也真的去了。
但他已經不可能像二十歲那樣冒險,和二十歲的各國年輕旅行者擠在青旅小房間中一起交流。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財富會隨著工作累積,年紀增長會越來越多。
然而健康和時間,一般會在三十四十歲之後開始大幅減少。
所以創造美好體驗的黃金時間,大概是二十到四十歲之間。



遺產?慈善?把錢留到死其實是沒有效益!


我想,很多朋友在看到死前財產歸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那小孩怎麼辦?怎可以不留遺產給家人呢?
其實不盡然。
作者在書裡明確指出,在死後才把財產留給家人,跟在死後把財產捐給慈善團體,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益的事。

你如果真有心,大可以在更早就開始這麼做。
我相信聰明的大家一定可以理解,提早把錢給家人或公益機構的效益才是更好的。


填滿你的人生時段 

我很喜歡作者以人生時段的方式來清點一生的願望。
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以自己作為主角,創作屬於自己人生故事大綱的方式。

具體而言,就是要把人生的時間軸畫出來。然後以大約五年為界,區分成一個一個時段。
接著,把你這一生的願望想辦法填上去;這個時候,建議先完全不要管錢的問題,而是只考慮時間跟健康來做安排。

你會發現,大部分的願望,你會希望在二十到三十的黃金時段完成。
而且願望之間可能會彼此衝突,畢竟時間就是有限的。

有些事情,像是去攀登高山、去跑馬拉松、喝酒喝到醉生夢死、參加電競比賽,最好是要有強壯的身體才能順利,就要排在年輕的時候。
有些事情,可能什麼時候做都可以,像是去看電影、看音樂劇、閱讀文學作品、去做環境保護志工、去搭遊輪旅行,安排上可能就可以比較自由。
有些事情,你可能會想跟他人一起做,那你就要考量他人的時間。像是你可能想跟小孩一起去蓋樹屋,或者想要跟伴侶去看極光,或者想要來一場所有親朋好友通通到齊的盛大宴會。

接著,再來想辦法替體驗標上價格,把財富納入平衡。
那些花費昂貴的體驗,可能得稍微往後挪一挪,但也不能挪得太多,因為你還是需要有足夠的健康和時間。

隨著人生不斷地前進,興趣和夢想也會不斷地改變。

我做了一張空白的人生時段圖,歡迎大家拿去填滿它,一起規劃充滿美好體驗的人生。

用體驗填滿你的人生

錢會不會不夠用?


至於要怎確定自己不會晚年無錢可用。
作者主要有兩個建議,一是評估壽命,二是保險。

在美國,很多保險公司都有提供免費的預期壽命估算網站。輸入資料後,可以大概估算自己能活到什麼時候。
這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來評估你這一輩子需要多少錢,當然,估算出來的可能會是一個範圍,也可能會不準。
(我不確定台灣有沒有這方面的相關服務。)

保守一點,你可以直接用目前人類壽命的天花板,來做預估。
也就是,假設你可以活到一百二十三歲。你退休時的存款,就必須要可以應付剩餘年齡的生活費。
實際上當然不會是那麼多,因為你的存款可以一邊投資,要用的部分再領出來,這點跟4%法則的邏輯是有點相像的。
對於美國人,作者基於經驗的建議是你退休時的存款,大概要是「你預定還要再活多久×一年預估生活費×70%」。

不過作者認為這些東西不能用明確的數字打死,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投資的報酬率也不是固定的。
而且有了數字,就很容易勾起人心的貪婪,讓人迷失在財富追求之中而錯過創造美好體驗的時機。

再來,如果你怕晚年會用到很多錢在醫療上,或者你怕自己活太久沒錢可用的話。
保險是一個非常值得考慮的工具。



結語


我覺得這本書是真的非常棒,非常翻轉人生觀點的一本書。

雖然書中沒有講很多財務面上非常具體的內容,但是書中的原則、觀念我覺得是對於追求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而言,非常重要的。
真的非常,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去把書找來一讀!

明天明,我個人,其實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視體驗的體驗主義者。
因為我的夢想之一就是要寫出有趣的小說,所以我打從心底相信各種不同的人生體驗,無論好壞,都可以豐富我的人生,成為創作的養分。

但讀了《DIE WITH ZERO》之後,我深深覺得,我想地真的還是太淺了,遠遠低估了體驗的價值。
體驗,可以創造記憶股息,所以越早投資越好。體驗,應該是要非常積極去爭取的!

體驗,就是一個人一生的本質。

最後成就你一生的,是體驗,而不是財富。

你的時間、健康,還有財富,都應該要拿來最佳化你的人生體驗。






不得不說,這樣的思維真的讓我覺得和我最喜歡的即時戰略遊戲星海爭霸2有非常強的呼應。
大部分的星海2玩家接觸這個遊戲時,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就是「把錢花完」!

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可以玩玩看免費的星海爭霸2,從遊戲體驗把自己當主角的人生觀!

______

  • 感謝作者、譯者、出版社和所有相關的人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