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嘗試寫長篇小說……所以這個部落格就這樣被放置了一段時間,雖然目前小說的進度還是岌岌可危,好讓人沮喪啊,不過還是來更新一下文章,尤其是看到部落格主頁上的格子缺一角就很難受呀!但最近寫作能量真的不多,下一次更新可能是很久以後。
我覺得創作很多時候都是充滿孤獨感的,你可能不是真正一個人,但你在創作的時候,就是很容易感覺到只有你自己;但創作偏偏又是為了人……人、人啊!人和人之間真是充滿各種麻煩又好玩的連結;社交、取材、情感支持,無論是對於誰,群體生活都是必須的。
我自認是個好人,我也相信這世界上充滿著好人,相信你是好人。
但即使是好人之間也充滿著各種衝突;利益、價值、習慣、信念上的不愉快,再到歧視、犯罪、戰爭等各種社會問題。
用非暴力溝通來解決問題
雖然我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是不是全部都來自溝通,但我大部分同意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的觀點,如果我們可以有個優良的溝通方式與他人相處,盡量不傷害彼此,滿足彼此的需求,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的吧。
非暴力溝通,就是一個這樣的主張。
這是由四個原則性的步驟組成的溝通方式,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
1. 觀察(不帶有主觀意識的,而且不誇張的)
例如:「我注意到我們一週只一起吃一次飯。」而非「你很少陪我。」
2. 感受(自己的感受,而且不是想法)
例如:「我感受到寂寞,我很挫折。」而非「我覺得你不在乎我。」
3. 察覺感受背後的需要
例如:「我覺得很挫折,因為我希望我可以跟你建立更好的連結。」
4. 對這個需要做出具體的請求
例如:「我希望你明天下午可以陪我去那裏喝杯茶?」
這裡的「請求」跟「要求」是不一樣的;差異在於,請求可以被拒絕,而且被拒絕後可以去同理對方拒絕的需要,不對彼此的關係造成傷害。
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時候,要把這四個步驟的內容全部完整的表達出來給對方;
要發揮同理心的時候,則是可以反過來去嘗試捕捉對方的感受與需要;可以用猜的,說出來,即使猜錯也有助於彼此了解。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我是在讀賴佩霞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時,才第一次接觸到非暴力溝通的概念。
作者賴佩霞從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以及開課經驗出發,以非常貼近台灣人感受的方式帶領我們學習非暴力溝通的原則,章節編排簡要,直述作者心中重點,我認為是能從生活中引起共鳴,好看且不錯的入門書籍;
像是我映像很深刻的地方是她提到過去的台灣男性,相比女性又更缺乏這種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的經驗,所以當真的需要討論事情的時候常因壓力,選擇直接逃離或自我防衛的策略;但這種策略背後其實也是有他們想要維持關係的需要,作者賴佩霞發現,他如果給丈夫一個空間來調整情緒,彼此就可以開始好好說話。
他也提到,過去來上他的課程的一些婦女學生,也常陷入一種想要改變自己的丈夫,但並沒有真正地去同理聆聽對方需要的困境。
當我讀到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那真的就是完全不同境界的感動,太好看,真是太好看了,整個概念真的太喜歡了。
這本書的分享也非常全面,像是教職人員面對不願聽話的學生,農工與地主的衝突,或是勸朋友戒菸或是陪伴病危家人,從家庭到學校到公司,甚至監獄或戰場上的各種衝突,都可以看到非暴力溝通的可能性。
引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裡的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我非常喜歡盧森堡博士的說法:我們日常的語言最主要歸納為兩個目的:一個是請(Please),請用我想要的方式來圓滿我的世界;另一個是謝謝(Thank you),由於你的合作讓我的生命更加圓滿,因此我真心感謝你。」
我想或許,人與人之間的很多衝突,就只是來自於我們不知道要怎在不傷害他人或自己的狀態下,好好地做這個請與謝謝的動作吧。
畢竟,從來,就沒有人教我們這麼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本人說寫的《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倒也平易近人,全書拆分成十四個簡短章節,以親切的口吻說明。
我覺得閱讀體驗很像在讀國高中的數學課本,各個章節都很好看,不過要全部一次看完會有點壓力。然後跟課本一樣,書頁上時不時有重點小提醒,並在部分章節的最後有讓人加深記憶的應用實例或練習題,對於學習非常有有幫助。
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讀《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時我遇到的第一個理解上的難關,是在第五章: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盧森堡博士在書裡說,當我們遇到其他人給予負面話語的時候,可以選擇用四種方式去面對。
第一種是認為對方在批評自己,因而責怪自己,感受到愧疚等負面情緒。第二種是反過來責怪對方,我們可能會因此憤怒。第三種是試著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第四種則是去覺察對方的感受與需要。
而盧森堡博士鼓勵我們,以察覺感受與需要的方式來面對這種緊張時刻。
可以用「我覺得…(我的感受)…,因為…(我的需要)…」的句子來回應對方,並且透過這句話語的力量,我們能感受到自己要對自己的感受負起責任。
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是出自我的某種需求,而不是因為外在的因素。
我認為察覺感受與需要,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沒有思考過這點的人,常會認為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都是別人的錯,然後就訴諸暴力的言語。如果彼此對話的人都沒有覺察暴力言語中隱藏的感受與需要,那自然就是變成一場暴力亂架。不過,只要有一邊可以先退讓一步,停止暴力的批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或許就可以帶來正面的結果。
我很喜歡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中講話的口氣,他不會用很直接的說法告訴你就是要這樣做才可以建立美好的連結,而是告訴讀者,這裡有一個選項,我建議你可以考慮試試看。這樣的語調,讓我覺得閱讀的感覺是非常溫柔愉悅的。
用愛與自我連結
我們很容易學習身邊的人使用暴力的方式溝通,面對他人如此,面對自己也一樣。
盧森堡博士說,很多現代人已經難以感受到自己獨特性的重要。對於自己的缺點、犯錯,常常一昧的批評,又看不見自己的美好,以致和自己喪失連結;但這樣通常無法讓自己變得更好,反而可能開始痛恨自己。
在本書第九章:用愛與自我連結,他說:
「我希望人們之所以改變,是因為想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因為羞愧或罪惡感等負面情緒。」
如果因為這種負面情緒而做出改變,動機其實是自我憎恨,會給人一種不是出自內心的感覺,自己跟其他人也感受得到。
當你想批判自己時,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理解:「我的所做所為不符合我的需要。」
去探索自己有什麼感受,又是因為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這個發自內心的感受才是真實的。盧森堡博士說,這個和未被滿足的需要以及自認犯錯的感受充分連結的過程,稱為「哀悼」(mourning),這讓我們有機會脫離一種自我懲罰的狀態,讓需要可能能得到滿足,進而從錯誤中學習前進。
用善意、用同理心,用哀悼和寬恕,原諒自己,面對自己,那個當初的自己還有現在的自己。
在非暴力溝通的世界裡,一切背後都有感受與需要;所以即使我們可能沒察覺到,但我的行為都是我因為某種需要而「選擇的」。
盧森堡博士在這邊提供了一個把「不得不」化成「我選擇」的練習,想想看那些我們認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後用這句話去說:「我選擇⋯(某件事情)⋯是因為我想要⋯(滿足我的需要)⋯」或許,你就會發現原本不得不的這件事情,感覺不一樣了。
書中補充,如果把動機定義在賺錢、獲得他人認同、避免懲罰、避免羞愧、避免罪惡感和基於責任感,那很有可能不是出自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而無法善待自己。
用非暴力溝通,來尋找生命的熱情吧。
你願意嘗試嗎?
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真的是本非常棒的書;非暴力溝通也是一個看起可以被使用又十分理想的互動模式,它的本質就是尊重、善意、誠實、感受與同理心,是人與人之間愛的表達方式;
重點是滿足需要,無論是你的需要或是我的需要,為此我們請求,我們道謝並給予讚美,讓彼此的生命更加美滿。
我很感謝作者和譯者讓這本書已經很好讀很直白了;這本書我目前看了兩遍,只有兩遍,老實說我覺得我沒有很領悟非暴力溝通的很多概念,更別說是好好實踐了,照理講這樣其實不該推薦給朋友們;但是,我真的覺得這本書太棒了,沒有辦法,有好書不分享出去,那種感動積在心裡實在是很難受。
理解書中的很多重點到如何實際嘗試去運用是非常需要時間與努力的。
而且真的不容易。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在第三章的應用實例裡,就有分享他在帶領非暴力溝通工作坊時,就曾遭到學生的質疑,他先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詢問推測學生之所以這樣質疑的原因,用同理心緩和氣氛後,最後,他是這樣說的:
「沒錯,這種方法對我來說往往不容易。在接下來的課程中,你們可能會聽我談到我之前運用這種方法時,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有時甚至完全做不到。但只要我能夠運用得到,就可以和他人建立密切的連結。因此,儘管這並不容易,我到現在還是很願意努力嘗試。」
我也願意嘗試。
在這裡,從賴佩霞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到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我熱切的歡迎讀到這裡的各位,考慮接納這個充滿同理心的溝通模式,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閱讀吧,讓我們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______
- 書訊.1: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作者: 賴佩霞
早安財經文化
2020, 4月 - 書訊.2: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全新增訂版)》
作者: 馬歇爾.盧森堡
光啟文化事業
2019, 4月
中文第一版為 2009, 9月
光啟文化事業還出版了一系列的非暴力溝通書籍
原文書訊: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3rd Edition
Marshall B. Rosenberg, 2015
此書之第一版應為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Compassion
Marshall B. Rosenberg, 1999 - 感謝作者、出版社和所有相關的人
- 最近好喜歡這種超級廢話式的開頭哦,雖然我不知道讀的人會不會喜歡,但我覺得滿有趣的。這是看了三浦紫苑的《寫小說,不用太規矩》後得到的啟發。他好幾篇專欄文章前面都會先分享一大串無關討論,但其實不會讓人覺得厭煩。
- 其實這篇原本應該是#07,但遇到超級喜歡的書不知道為什麼寫推書文就特別難寫。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文版增訂一版的第11刷,翻譯自原文的3rd editon,很厲害吧。
- 真的超級感謝作者賴佩霞寫出《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讓許多的台灣人包含我可以藉此認識《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真是太了不起了。
-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的封面設計也好可愛我好喜歡。